“关”的本意为门闩,引申为关塞“照”是公文、证件“关照”即出入关塞的通行证。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“签证、护照”
夏商、西周时期被称为“牙璋、圭璋”春秋战国、秦汉时期叫做“封传、符节”唐代称之为“通关文牒、过所”宋代演变为“关引、符牌”元代则称为“公验、堪合”到了明代首次出现了“关照”一词,清代则有了现代意义上的“护照”并且沿用至今!形制也由石、铜、竹、木变成了纸张;刻、铸、手书变为了印本。
据史学家考证,明代的嘉峪关正是“关照”的最初使用地点。由于嘉峪关地处咽喉要塞,史称边陲锁钥;也曾是丝绸之路的海关,中西往来的国门。因此出入嘉峪关的手续极为严格,必须持有“关照”方可通行,关照的种类也很多,有“屯民、戍卒、谪官、遣犯、客商、僧侣、使节”等,各持不同规定和要求的“关照”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戴弁诗中写道“月明虏使闻鸡度,雪霁番王贡马来”形象地描绘了当年通商通贡的热闹场景,史称“闻鸡度关”
发展到今天“关照”已被现在的“签证、护照”所代替,但其历史价值和一语双关的语汇价值不可替代“关照、关照、多多关照”已然成为了人们的口头语而发扬光大、广为流传!也成为了嘉峪关这座六百多年古城传奇的见证!